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排行榜 排行榜

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_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论文

佚名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_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论文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2.一脚急刹,连续十年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何戛

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_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论文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

2.一脚急刹,连续十年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何戛然而止?

3.影响汽车销量的因素都有哪些?为什么很多汽车性能很好销量却不理想?

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_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论文

??????????????????????????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用这句话来形容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再恰当不过。在2019年经过了六连降后,2020年才刚刚开始,新能源汽车便再度遭受重创。

       据中汽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仅完成4.0万辆和4.4万辆,同比分别下滑55.4%和54.4%,这一数据已跌至2019年以来最低销量。

       车企方面,据盖世汽车统计,1月传统车企大多同比下滑幅度超50%以上,就连比亚迪、北汽新能源这样的巨头都难逃一劫,而广汽新能源之所以能逆势增长,主要还是因为其2019年1月的基数较小。

       此外,相对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1月销量下滑幅度虽然不大,但在车市整体不容乐观的形势下,也将遭受多重承压,需要不断的融资增强实力,才能支撑继续发展。

       那么,导致新能源汽车1月销量“腰斩”的原因又在何处呢?

       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恰逢春节,属于汽车行业的传统淡季,汽车产销本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受新能源汽车积分要求、补贴大幅度退坡等因素的影响,使新能源汽车一跌再跌,同时也反映出了目前消费者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疫情”大规模爆发的时间是在1月下旬,已近春节假期,所以疫情实际上对1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影响有限,不过接下来的几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下跌的幅度将更为恐怖。

       而这样的“意外”对于国内所有新能源车企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极度“缺钱”的他们能否集齐足够的资本存活下来,从而实现量产、销售和盈利,还是未知数,甚至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翻车”事故。

       当然了,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疫情眼看着即将被消灭,而疫情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只是一次性且短期的。

       但是,在新能源车市已经连续7连降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像是一个催化剂,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淘汰进程,从而使其提前进入了大洗牌的阶段。

       而淘汰那些一直依赖于国家补贴生存的“寄生虫”,无疑将更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更快速、更健康的驶上快车道。

       事实上,即使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新能源车市也即将迎来大洗牌阶段。

       从2020年1月新能源车型上险量可以看到,特斯拉Model?3国产后在1月强势占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单车销量第一的位置。可以预料,随着特斯拉零部件国产化率日益提升,其成本和售价进一步降低,这一位置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无人撼动。

       此外,从榜单中还能看到,在单车型销量前五名中,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仅占据两席,且像北汽EU系列以及宝骏E100这样的微小型电动车,其销量大幅度下滑。这说明当前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更加注重品牌以及性能等方面,而这一现状随着合资品牌的发力也将表现的更为明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近日工信部公布了一则《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

       简单来说,该《通知》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的必备条件从具有“设计开发能力”改为具有“技术保障能力”。

       对此,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此举或将放宽新能源造车门槛,

       有望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之中,一个更加开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即将形成。”

       而“开放”二字,一方面意味着将有利于外资企业布局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也给了国内新能源车企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强强联手。这点从最近“吉利3亿美元入股蔚来,为蔚来代工生产”这则消息就能看到,国内新能源车企正在积极调整对策,联手抵抗外资。

       无论是从当前市场形势还是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即将迎来一场空前大洗牌,这也会加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正规化、规模化和创新化的良性发展模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一脚急刹,连续十年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何戛然而止?

        多家新能源车企公布了3月销量,新能源车市场的争夺愈发的有趣,似乎出现了分水岭。造车新势力出现疲软态势,而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则更具潜力。

       

        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新势力们前路艰险

        造车新势力的疲态不仅显现在销量上,更体现在创新瓶颈上。造车新势力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服务、营销、产品创新。通俗易懂的表示,造车新势力给了汽车行业新的活力,提供了原本汽车行业所不具备的,更贴近用户思维的理念和需求。这就很好理解,在汽车这种号称家庭“大件”的消费品,造车新势力们怎么就能吸引一大批前期可以弱化产品可靠性,弱化品牌可持续性的忠实拥趸。

       

        在上述三点中,服务是整体来讲最容易复制的,难点在于对服务细节的把控;营销是第二容易复制的,流量时代下,能否放下身段决定了能否抓住流量,因此,我们总是能看到造车新势力的代言人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产品创新则最难,创新与其他维度的发展不同,创新虽然从0到1也极为不易,一旦迈出了这步,从1到100,将取决于受众群体的惊喜感和满足程度,但“给的越多,要的越多”这样的道理,光有满意是远远不够的,满足才是人们看到了新鲜感后的更深层感受。

        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集成到汽车上,本就是对车的创新,在几年前各造车新势力在摸索新能源车发展方向并对此付出行动之时,“新四化”便是从0到1的过程。此后,如何在这四项基础上对车进行颠覆性改造,便成了造车新势力们的共同课题。造车新势力们面临的就是这种状态,服务和营销依然处于行业领先水准,但产品创新则每况愈下。

       

        由于新能源车型的特殊化性能特性和总布置,动力和空间是新能源车一开始能够快速发展的重点,此后,续航、充电、整车安全快速加入到新能源产品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当这些方向无法与行业内竞品拉开优势时,造车新势力们又将重点放在了功能配置上。

        大屏、彩电、冰箱,诸如此类的“家用电器”被逐个搬到车上;自动驾驶、整车感知能力,智能化、网联化组成了汽车行业竞逐的下半场。前者是产品噱头的体现,后者则是研发及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体现。相比之下,在资金更雄厚,研发能力更强,资源更丰富的传统车企中,关乎到研发和产业链整合方面的事,或将变的相对简单,可能会造成了造车新势力们在此方面没了最初几年的明显优势。

        传统车企新能源已迎转机,企业综合实力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

        时至今日,以目前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似乎不会再给造车新势力们通过创新取得快速发展的空间,毕竟创新需要时间,且传统车企同样具备更强劲的创新能力,待市场形成规模后,传统车企新能源产品的优势便会凸显出来。

       

        以3月份各新能源车企通报的销量数据来看,主流新能源品牌中,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同比增幅相对较大,而造车新势力品牌除理想表现尚可,其余品牌要么仅能维持现状,要么出现同比下降趋势。

        小鹏、哪吒、零跑均出现同比下降,反衬的是埃安、腾势、极氪等品牌的同比大涨。此消彼长的道理出现在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竞争中,而新能源品牌中同样有此消彼长的现象。其中的逻辑是,用户试探行为(购置低端微型电动车)与改善行为(购置高端电动车)均被弱化,在新能源车市走向成熟之时,主力细分市场车型便将成为用户集中消费的重点,这里指的便是10至25万区间内的高性价比车型。因此,比亚迪销量大热,埃安起势便是最好的例证。

       

        另一方面,用户开始逐渐关注到此前忽略的问题,可靠性和品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传统车企似乎更有发言权。图表中也能清晰的看出,今年2月份,新能源单一车型销量前十名,除了特斯拉Model Y,其余上榜车型均出自传统自主车企,且绝大部分车型为紧凑型车,而非微型车或中大型车。

       

        特斯拉是新能源车市的特例之一。今年3月,特斯拉共销售88,869辆新车,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19.4%。这样的同、环比增长数据虽同样无法跟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的增幅潜力相比较,但特斯拉的销量基数够大,目前在新能源市场中仅次于比亚迪。且特斯拉拥有改变市场格局的能力,无论其因为何种原因进行涨价或降价,均会带来市场震荡,这就是所谓的品牌影响力。

       

        当然,仅看前两个月的单一车型销量变化不足以说明问题,未来是否会继续按此进程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总结来看,影响新能源车销量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品牌效应、产品可靠性、品牌可持续性、产品功能性以及服务,营销对于相对成熟的市场来说,影响相对偏小。换言之,新能源车未来必然要步入此前燃油车所经历的轨迹,以品质、口碑、技术成熟度以及品牌附加价值来决定用户是否愿意买单,在这些方面,显然传统车企会做的更好。

        未来想要谋求市场份额的进阶,一定要保住品牌发展才行,如蔚小理三家“老牌”造车新势力,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这种情况若持续下去,对企业和品牌的发展均有不利影响。而传统车企最厉害的武器便是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能够活下去,才能谈活得好,或许现在就能够预见的是,留给造车新势力们的时间,是否还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网通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影响汽车销量的因素都有哪些?为什么很多汽车性能很好销量却不理想?

       文/十一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生产、销售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较2018年分别下滑7.5%和8.2%。其中,乘用车产销?2136.0万辆和2144.4万辆,同比下滑9.2%和9.6%。虽然中国汽车产销量依旧蝉联全球第一,但是国内车市继2018年出现28年来的首次下滑之后,国内汽车产销量连续2年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受到宏观经济压力、补贴大幅退坡等因素影响,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滑2.3%和4.0%。这是我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这10余年来,年产销首次出现负增长。未来形势更加严峻。

       就在2019年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12月3日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文件中明确提到了一点——到2025年时,国内新能源车的销量要达到车市总体销量的25%,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达30%。

       当时汽车维基就国内新能源车市的表现推测,2019年的新能源产销数据可能会出现负增长,如今数据印证了我们的推测。现在看来,25%的总体销量占比目标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然而,2019年的现实告诉我们,褪去保护伞的新能源市场,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艰难。

       一脚急刹

       2020年1月13日,汽车维基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这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发展十年来的首次下滑。

       其实受新能源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影响,从2019年7月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连续负增长。2019年最后一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环比较快增长,但同比降幅依然明显。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9万辆和16.3万辆,环比增长36%和71.4%,同比下降30.3%和27.4%。

       从车型分布来看,2019年,纯电动汽车生产完成102万辆,同比增长3.4%;销售完成97.2万辆,同比下降1.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0万辆和23.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2.5%和14.5%。

       也正是受中国新能源整体失速影响,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更是呈现出一脸愁相。

       据了解,比亚迪在2019年失掉了蝉联四年的全球新能源销冠宝座。比亚迪2019年12月销量快报显示,2019年其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2.95万辆,同比下滑7.39%,完成年初目标的76.50%,营收更惨淡,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比亚迪净利润1.2亿,下滑88.58%。

       另一个“销量大户”北汽新能源,表现同样不如意。据了解,其2019年全年累计销量15.06万,同比下降4.69%,仅完成2019年预期销量目标的68.45%。

       造车新势力由于基数过低,仍然摆在行业的尾部风雨飘摇,蔚来、威马和小鹏目前是交付前三,但最高的蔚来也仅交付20565台,路漫漫其修远兮。

       福兮?祸兮?

       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伐发现,从2009年,中国政府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开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201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8159辆,2012年为1.28辆,2013年进一步增长至1.76万辆,2014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并且一直持续到2018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于2015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一直持续至今。不得不说,就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速度而言,在全球范围中打造出了“中国速度”。

       而这,与政府补贴密不可分。据相关统计,过去十年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2000-3000亿元补贴。

       具体来看,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第一推手”,补贴一直是全行业的关注焦点,让人“又爱又怕”。一方面,政府补贴推动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产销规模已经连续几年稳居世界第一。

       但不能否认的是,政府补贴在快速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弊端。众所周知,由于监管不严,2016年出现的“骗补”丑闻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

       另外,高额补贴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车企不思进取,没有利用产销规模的扩大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因此,为了平衡政府补贴的副作用,中国政府从2017年开始逐年减少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也就是所谓的补贴退坡政策,同时提高车辆技术标准。按计划,2020年底之后补贴政策将彻底停止。

       2015年4月22日,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尽快实现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再加上连年补贴,财政压力过大,2019年下半年的补贴退坡幅度远超之前的比例,相比2018年的补贴标准至少减少了50%。这也就直接造成从2019年7月份开始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下滑。

       数据显示,2019年1-6月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1.6万辆,同比增长50%。然而,7月份开始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并且在“金九银十”的阶段连续两个月下滑。由此不难看出,2019年政府补贴退坡成为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再加上整体经济下行,车市放缓,最终导致新能源汽车也难以独善其身。

       诚然,连续十年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首次下滑,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汽车维基看来并不算一桩坏事。

       首先,与德国市场相比,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规模早已迈入“百万级”,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是大势所趋,符合发展规律,也是产业共识。其次,伴随着补贴的退坡,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的优化制造更多有利的氛围。车企如果想要做到稳定市场预期,扭转2019年新能源汽车下滑的局面,便需要加快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投入,快速降低成本和售价,提高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车的竞争力,以这样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最终呈现出稳定且快速的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汽车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为了出行方便会购买汽车,但是相信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会发现有一些汽车虽然性能很好,但是销量却不理想,这也会使得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小编认为,这是由于汽车的销量不完全是由汽车的性能所决定,还包括汽车的售后服务、品牌口碑。如果汽车品牌在这些方面表现不好的话,也不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除此之外,汽车的价格,燃油价格,政策导向,房价等都会影响汽车的销量。

       人们在购买汽车时,首先会考虑到的是汽车的价钱,如果汽车价钱过高,超出人们的预算,人们往往就会将这个汽车排除在选择之外。人们一般会在经济能力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选择。各方面表现较为优异的汽车,也就是非常看重汽车的性价比。另一方面人们常说开车容易养车难,在市面上所销售的大多数汽车都是以燃油作为汽车的能源物质,而现在由于某些因素,油价呈现持续上涨的状态,这也会对汽车的销量造成一定的冲击。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会影响汽车的销售,比如说现在国家倡导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这是因为传统汽车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气,而这些废气会加剧地球温室效应,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新能源汽车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未来的发展趋势非常不错,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去购买新能源汽车。

       此外,与汽车相比,房子对人们的重要性显然更大。所以如果让人们选择,肯定会优先购买房子,如果房价过高的话,会对人们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也就没有能力去购买汽车了,所以说房价也会影响汽车的销量。

       好了,关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及其分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