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排行榜 排行榜

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_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还是假的

佚名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_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还是假的感谢大家在这个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1.?????????????????2.日本造假被扒出的事有多少?3.丰田造假事件凯美瑞是真的吗4.沈阳广汽日野5.三菱将退出中国市场被

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_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还是假的

       感谢大家在这个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1.?????????????????

2.日本造假被扒出的事有多少?

3.丰田造假事件凯美瑞是真的吗

4.沈阳广汽日野

5.三菱将退出中国市场被辟谣,可三菱还能坚持走多远?

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_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还是假的

?????????????????

       从免征购置税延长两年,到“新基建”形成客观助力,再到相关生产企业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2020年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而言,可谓是利好不断。同时,为了稳定和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相关部门还用数次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方式为其拓展消费渠道,提振信心。

       所有的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国家的期盼和扶持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了特殊时期的发力节点。

       然而,这样的好意和助力似乎有些被辜负。在如此多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一些“被掩盖”或是“待发现”的问题,却在一次监督检查工作中被集中暴露了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降低准入门槛后的首次暴雷。

       产品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

       25家车企被约谈并责令整改?

       昨日,马拉车市从工信部官网获悉,因被检查出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产品,北汽、广汽、广汽本田、比亚迪、吉利等25家车企已被工信部约谈,并收到了工信部的处理决定。

       工信部在处理公告中称,为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升生产一致性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约谈了前期监督检查中存在违规问题的25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有关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分析问题原因,严格按照《公告》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问题。

       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告》管理规定,根据违规情节轻重,工信部对违规企业依法予以撤销或暂停违规产品《公告》、暂停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等行政处理,并将违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列入后续重点监管对象。

       此次被查出存在问题的,共计25家车企。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企9家,新能源客车企业10家,专用车企业6家。相对于客车和专用车,此次涉事的新能源乘用车企无疑更受关注。

       9家新能源乘用车企分别为: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北京汽车、东风汽车、广汽三菱、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广汽本田、北汽(广州)、比亚迪、浙江豪情。

       而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的具体车型分别为众泰E100、东风日产轩逸纯电、GS4插电混动、世锐PHEV、秦插电混动、帝豪GSe纯电动等9款。

       事实上,从10月份开展监督检查工作,11月19日公布监督检查结果及涉事车企名单,再到昨日出台处理意见。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并未发现有车企针对此事正面回应,并作出任何的应对措施。

       或许在车企看来,此次的“生产一致性违规”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儿,网上甚至还有一种声音称此事未免有些“小题大做”。

       但马拉车市却不这样认为,该事件好听点说是产品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说严重点根本就是数据造假、偷换零部件!?

       解读“书面化”的问题描述

       看看究竟是不是“小题大做”?

       在工信部给出的“书面化”的问题情况描述中,单从字面意义或许很难体现其问题的“严重性”。但如果把几个书面化的问题情况描述,简单“翻译”一下,或许又是另外一种理解和感悟了。

       1.?蓄电池初始容量、循环100次后放电容量不符合要求。

       简易解读:电池容量、耐用性数据造假

       造成后果:续航里程注水、电池使用寿命缩短

       涉事车企及车型: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众泰E100)

       2.?电池管理系统、过充/放电保护值不符合有关要求

       简易解读:电池保护措施不到位

       造成后果:电池使用寿命缩短、存在安全隐患

       涉事车企及车型:北汽(EU5)、东风日产(轩逸纯电)

       3.?车载能源管理系统生产企业名称与备案参数不一致。

       简易解读:私换零部件

       造成后果:用电或用油的实际介入或出现偏差

       涉事车企及车型:广汽三菱(祺智PHEV)、广汽传祺(GS4插电混动)、广汽本田(世锐PHEV)

       4.?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超过备案参数值。

       简易解读:续航里程、电耗数据虚报

       造成后果:百公里耗电量与实际不符

       涉事车企及车型:广汽传祺(GS4插电混动)、广汽本田(世锐PHEV)

       5.?安全带生产企业名称与备案参数不一致。

       简易解读:私换零部件(安全带)

       造成后果: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涉事车企及车型:北汽(EU300)

       6.?备胎标识不符合要求。

       简易解读:备胎没有明显标签

       造成后果:标签标识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理规定

       涉事车企及车型:比亚迪(秦插电混动)

       7.?行李箱容积不符合要求。

       简易解读:行李箱容积不达标,虚标数据

       造成后果:不满足工信部规定行李箱不小于0.3m?的标准

       涉事车企及车型:浙江豪情(帝豪GSe)

       如果说工信部“书面化”的问题情况描述还让没有多大感觉,通过简易解读之后,想必问题的严重性已不言而喻。数据造假、私自更换零部件,怎么看也不算是小问题吧?

       究竟是有心还是无意

       为何它们会选择“辜负”政策红利?

       涉及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此问题上出现数据不一致、部件不符,很难说这是车企的无意而为。

       那么为何它们会有此举,客观上辜负了国家带来的政策红利呢?

       首先,是侥幸心理在作祟。

       不可否认,被查实的车企,可能只占在进行此项操作企业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车企都被抓了现行。毕竟这也是降低了准入门槛之后的首次监督检查。

       当政策法规与成本利润产生矛盾时,如果采取某些手段而又不被发现,那么带来的将是极大的一笔收益。

       当然,数据造假、打擦边球这些也并非国内车企的专属,全球范围来看,许多跨国车企不也都干过排放造假那些事情嘛。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其次,双积分的压力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大势所趋。

       事实上,虽然大多数车企都在加快新能源的步伐,但从其产品真正到达消费者手中,成为其销量主要构成的占比并不大。

       很多车企生产新能源车型要么基于现实的压力(例如双积分),要么生产出来的产品流入了非私用的市场,若不是相关部门排查,可能根本不会出现问题。

       无论是主观的“刻意造假”还是被动的“无意为之”,这些被查出来的车企都注定了不是最后一批,只不过还有许多未被揭开的“事实”罢了。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没有纸是能包住火的。特别是国家相关部门在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也将重心和注意力从准入门槛转移到了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上去。

       也许有人会说此次的暴雷,是因为这些涉事车企运气不好,单单它们被查到。但不难预计,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样的监督检查将会是常态。只有自己端正了态度,避免或改正类似的“错误”,才不会被揪出来,届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才会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日本造假被扒出的事有多少?

       12月20日,日本新华侨报网日前撰文称,神户制钢、三菱材料、东丽……最近,日本造假企业的清单越拉越长。曾经被看作信誉保证的“日本制造”,开始遭遇巨大的信用危机。

       文章指出,其实,稍微梳理一下就不难发现,造假在日本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早已成为一种恶性“传染病”,席卷了日本各行各业。

       2017年12月13日消息,11日,日本新干线列车希望34号在行驶途中传出异响和异臭,中途停靠名古屋站检查时,发现列车车台龟裂且漏油。日本运输安全委员会将其认定为重大事故,这是自2001年运输安全委员成立以来,新干线首次被认定为重大事故的意外事件。图为被检测出漏油的13号车厢,这辆新干线列车目前停靠在名古屋站进行检修。 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称,2014年8月,日本高级连锁料理店“木曾路”公司承认,使用便宜牛肉冒充高级牛肉,其三家门店销售的是廉价牛肉,标注的却是“松阪牛”或“佐贺牛”。

       2015年10月,日本三井住友建设公司开发的横滨市都筑区大型公寓因偷工减料出现严重倾斜。而不到一个月,日本龙头建筑企业旭化成公司又于11月被曝出,复查的2376个建筑项目中有266个项目存在数据篡改,建设项目涉及日本全国各地,甚至包括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公共设施,让各地民众人心惶惶。

       2016年5月6日,日本东亚建设工业株式会社发布消息称,在羽田机场C跑道防止液态化的地基改良工程中,只灌注了设计中所需药液的5.4%,却作为按照规定方式施工伪造了数据,并向国土交通省作了虚假汇报。

       5月18日,日本铃木汽车公司承认对全部16种在日本销售的车型燃效数据作假。就在同一天,三菱汽车公司也发布消息:除4种微型车以外,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帕杰罗”等4种车型也存在燃效数据作弊。

       2016年8月,东芝公司被曝连续7年造假,至少4大业务部门、3任社长参与其中,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约92亿元人民币),是继2011年奥林巴斯隐瞒17亿美元损失以来,日本企业界的又一桩财务造假丑闻。

       文章分析指出,近年来,日本企业频繁曝出的造假丑闻,让曾经被奉为神话的“日本制造”走下神坛。而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知名日企长达数十年的“造假传统”,更是让人目瞪口呆。造假,已经不是涉事日本企业的偶发性事件,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系统性行为。

       一名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神户制钢所铝铜部门工作过的员工告诉记者,公司内部有一个“造假操作指南”,会记录下不会引发追究的产品造假范围,由历代负责人如“宝典”一般代代相传。

       这本“指南”可谓耍尽手段。一旦客户发现产品性能不足、无法满足约定的情况,公司马上会同客户积极协商,取得客户对“失误”的谅解,并以“特别采用”方式交货,伪装成生产事故。

       如果不合格产品交货后没有被客户发现,神户制钢除了沾沾自喜,居然还将这些不合格产品的事例及数据积累起来,制作成“特别采用范围”笔记,并传给历代负责人,作为是否可以成功欺瞒客户的判断标准。

       正是因为有了这本“造假宝典”,神户制钢才能欺瞒客户很多年没被发现。“特别采用”甚至从四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但是,因为有些产品的资料已经被销毁,相关部门的调查可能根本无法揭开真相。

       至于日本企业为何造假?文章分析称,“少子高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严重短缺,是重要原因之一。9月17日,日本总务省公布的人口估算数据报告显示,日本65岁以上老人数量达3514万,占总人口的27.7%。

       而1995年,这一比例为14.54%,22年间翻了近一倍。与此同时,日本15-64岁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从1995年的69.41%下降到了如今的60.64%。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导致日本企业成本上升、劳动效率下降。

       在新兴国家制造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失去了成本优势的日本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便在数据上“做文章”。此外,在“宽松教育”下长大的新一代日本人,普遍缺乏上一辈的敬业与担当精神,也是日本社会造假泛滥的原因之一。

       刚刚从一家超市辞职的大野告诉记者,超市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一天分三次,检查并填写食品冷藏柜的温度,以保证食品不变质。有一次值班时,大野发现冷藏柜的温度已经超标,并在检查单上填写实际温度后告知店长。

       可是店长的反应,却让大野很吃惊。店长说,你没有发现其它检查表上的温度都正常吗,如果填写超标温度,将丢弃很多商品,这样会给店里带来经济损失,高几度低几度很正常,你拿一张新表重填,按照其他人的做法,保持“正常范围”。

       大野按照店长的要求重填后,心里很纠结,回家后便将事情告知了父亲。听说这件事后,怒不可遏的父亲坚决要求儿子辞职,但同时也要求儿子尽量不要将此事外传。

       文章称,这种“内部人”的企业文化,也是很多日本企业能持续几十年造假的原因之一。对于一些造假行为,很多日企员工即使不愿参与,也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严守秘密,导致造假行为愈演愈烈,直到被外界揭发。

       不过,客观地说,即使日本造假丑闻集中爆发,仍有部分消费者对日本品牌保持了信赖。九州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数据造假丑闻虽然极大损害了日企的信誉,但是第三方检测的结果却表明,大部分产品只是“假冒”并不“伪劣”。

       文章随后指出,正是这一点,挽留了消费者的基本信心。而能够守住最后的底限,在于日本严厉的法律制度及执行力。即使在网购异常发达的今天,日本电商网站也很少出现伪劣商品。

       因为一旦出现危及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不达标产品,涉事人员就不会是罚款了事,将承担重大的刑事责任。这根红线,很少有日本企业敢闯。

       文章最后指出,此次日本企业造假丑闻集中爆发进一步说明,政府不能指望企业的自我道德约束,而是要依靠法制的力量当好“守夜人”。

丰田造假事件凯美瑞是真的吗

       日本造假被扒出的事有多少?多家知名日企深陷造假丑闻,总之,最近这几年来,日本已经爆出来了各种造假,而且全都是超级巨头。每一个都是持续几年几十年的大规模造假行为。让人感慨曾让日本制造享誉世界的“匠心精神”已不复存在。

       近日,川崎重工召开记者会,承认旗下子公司存在多项质检造假行为,有的已持续近40年时间。由旗下子公司生产的大楼中央空调冷冻机存在多项质检造假行为。这一消息,引发日本舆论的哗然。

       造假行为主要包括;出货前的试运行检查,凭空杜撰没有实测过的数据;到场检查时,通过对测量仪动手脚来达到检测标准。而这两项造假行为,自1984年到今年,长达38年。另外,川崎重工把部分未认证的商品也有虚假的认证,也持续了20年以上时间。

       川崎重工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质检造假行为对产品安全性暂时没有影响,相关产品也未涉及中国市场。川崎重工是日本多主业、竞争力强的百年重工龙头。公司共计8个部门。这造假丑闻给川崎重工股价带来了很大的冲击,6月7日午盘重挫超过13%。实际上,川崎重工生产的新干线列车车架此在此之前就出现14厘米裂缝,被认为“重大安全隐患”。

       无独有偶,今年5月,日本三菱集团旗下三菱电机公司也公开承认,生产的变压器有3384台数据造假,因此,至少有9家核电站受到影响。之前,国际认证机构暂停三菱的两项质量管理认证。三菱电机公司生产的变压器数据造假还可追溯到1982年,跨度达40年。这次涉及的近3400台变压器出售到了日本国内外,也包括有日本的铁路公司和运行中的核电站,至少涉及到了9家日本核电站。

三菱电机、川崎重工的造假并不是个案,近年,多家日企纷纷被曝光。2021年,三菱汽车也因尾气排放设备缺陷,曾向德国质检部门缴纳巨额罚款。同年,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曙光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也曾承认超过11万件产品数据经过篡改、编造。另外,东芝公司也曾被曝出过长期虚报财务利润,日立生产列车车厢于英国被发现底部存在裂缝,小林制药口服药中添加超标2.5倍的催眠成分,神户制钢更是有着超过30年的造假史·······有着很多的造假新闻曾出现。

沈阳广汽日野

       是。根据查询国家质检总局官网显示,丰田大发工业公司存在一百七十四项违规操作,特别是在碰撞测试中不仅不按规定进行测试程序,还对测试数据造假,对凯美瑞车型也受到了影响。丰田大发工业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原名为大阪发动机制造株式会社,1951年改为现名。

三菱将退出中国市场被辟谣,可三菱还能坚持走多远?

       就是原来的沈飞日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在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大路2号

       原来的沈飞日野是沈阳沈飞集团和丰田通商等企业合资的国有企业,国企作风严重,工资待遇极低,而且人浮于事,但是从去年开始被广州汽车重组后,以往大爷一样的人都被买断请走,现在由于广汽方面高层以及日方的进驻使得厂风有了很大进步,工资待遇也开始接近正常客车厂家的标准,但是现在是凭本事吃饭的企业了,因此您要是在行业中有能力的话,还是可以一试的。

       广汽三菱就近期网传的“三菱将要退出中国市场并将工厂卖给埃安”的信息进行了辟谣,称广汽三菱正常经营,三菱没有退出,工厂也在正常运转。

       从回应来看确实能说明广汽三菱至少目前还没有推出的规划,但是说工厂还在正常运转就有些不客观了;因为广汽三菱的整车工厂产能虽然不高,但二十万辆的年产能还是有的,然而广汽三菱近几年的销量加在一起都无法填满一年的产能,进入2023年后的两个月里,销量最高才一千多辆,二月份只有九百多辆,这是如何实现工厂正常运转的呢?难以理解。

三菱虽然很倔强,失败几乎是必然

       以广汽三菱为例,该品牌旗下共有四款量产车。

       其中阿图柯是一台纯电动SUV,这台车是以广汽埃安(AION)Y为原型车打造,只是进行了设计的修改而已;所以这台车的销量基本都是个位数,与其选择挂三菱车标且价格不理想的阿图柯,为何不选择原型车?

       除了阿图柯以外,广汽三菱只剩下三台燃油动力的SUV。

       1.劲炫,一台连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P)都没有的小型SUV,用着动力羸弱的1.6和2.0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匹配日产的无级变速器;这样的小车在其他品牌里也有,但自动版的起售价是不足六万元的,而劲炫的起售价在10万左右。

       2.奕歌,终于换用1.5T发动机,可是采用了混合喷射技术却只有250牛米的最大扭矩,功率也是只有120千瓦;水平很一般,变速箱还是CVT,动力平平无奇,油耗也不理想,可是价格比劲炫还要高。

       3.欧蓝德,换代版淘汰了2.0和2.4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可是换用的是奕歌的发动机,只是增加了轻混系统而已;最大功率标注超150千瓦,实际最大净功率差了三十多千瓦,这种水平不敢恭维,再加上CVT的话,貌似还是入门级SUV的水平。

       广汽三菱目前没有一台车是具备竞争力的,如果在2023年里还只有这四台车的话,会是什结果呢?

三菱需要在中国市场投放更多的新车才行,技术也需要全面的“更新”,可是三菱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

       大多数人提到三菱可能都会联想到“三菱重工”,认为能造好军工的三菱难道就造不好汽车吗?

       还真造不好。

       三菱集团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集团,三菱财阀是日本曾经的四大财阀之一;三菱重工只是三菱集团三大系统之一,三菱集团有七百多家企业!而三菱重工的重心一直不是汽车,而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和军工。有些老粉红说买三菱汽车就是给日本送去造飞机大炮的钱,其实这话一点都没错,只不过广汽三菱毕竟是合资公司,其中的广汽集团也是能赚钱的。

       汽车并不是三菱集团的重心,甚至可以说以三菱集团的体量大可以放弃汽车业务;所以三菱汽车在集团中一直无法获得足够多的重视和资源,反之,三菱汽车自己也不争气,依靠三菱重工和背后的三菱集团逐渐成为了“纨绔企业”。

       三菱汽车的研发体系非常混乱,企业高层对于市场缺乏了解,产品和技术研发我行我素;研发人员的正确方案在错误的企业管理层中往往会被否定,所以三菱已经很久没有推出过新的技术或车辆,一直都在啃老本。整个三菱其汽车公司内部显得混乱不堪,这样的企业是造不出来好车的,尤其是在研发投入还很低的前提下;于是三菱汽车的研发人员逐渐流失,企业也进入了倒退期。

       不过真正打败三菱的是日本对于汽车油耗的限制,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岛国,石油等常规能源的进口依存度很高;所以对于汽车的耗油量要求很严格,想要降低耗油量不仅要去做汽车的小型化,同时还需要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的不断进步。

       缺乏研发能力的三菱汽车就只有“动歪脑筋”,这个办法就是“油耗造假”。

       这是推倒三菱的最后一根稻草,在2000年和2004年时出现的丑闻都没有彻底击垮三菱,哪怕是帕杰罗的刹车系统缺陷;可是在被曝光油耗和排放数据造假,三菱集团不得不给三菱汽车重资“擦屁股”之后,三菱汽车还是老样子,所以三菱汽车也就逐步被集团放弃了。

       接收日三菱汽车的是日产(尼桑),为何日产会对不上进的三菱汽车感兴趣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日产没有三菱集团这样的大树可以靠,所以日产希望通过三菱汽车和三菱集团搭上线,以获得三菱集团的各种资源;同时三菱重工也希望通过日产雷诺联盟来盘活三菱汽车,在日产收购三菱的时候,日产雷诺还是相当火爆的。

       似乎三菱汽车有转机了。

       可是最终还是事与愿违,日产和雷诺看似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其实是各自心怀鬼胎;日产和雷诺因为持股比例和决策权的问题明争暗斗了很多年,最终日产改变了持股比例,雷诺不能再左右日产。可是日产本身也是没有什么能力可言,当年被雷诺持股也是在破产边缘;所以日产没有什么能帮助三菱,三菱也指望不上日产。近期的标普给日产重新评级,级别达到了“垃圾级”,原因正是缺乏有竞争力的车。东风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下滑趋势,此时何况三菱。

       最后一个推倒三菱汽车乃至于所有日本汽车品牌的因素是“造假”,由于日本汽车厂商大多无法打造出符合标准的车辆,于是从供应商到汽车厂商都在造假!在日本的汽车行业里,从业人员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大家都在造假,没被抓到就没有关系;即便被抓到也没有关系,因为只要企业高管去鞠躬道歉就行了;即使企业破产,那就跳槽去别家。

       这就是日本汽车工业的现状,丰田作为巨头因供应商造假被牵连过,合作或旗下的五十铃与日野先后被曝光造假,日产、本田、三菱、铃木、斯巴鲁、马自达、雅马哈等等,不论是造汽车的还是造摩托车的日本厂商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造假。供应商里从神户钢到新日铁,再到三菱铝材,材料造假很全面,甚至连东丽的轮胎材料都在掺假,电产的燃油泵,曙光的制动器(刹车),均胜的安全带,还有高田的安全气囊,几乎每个关键材料、零部件和总成都很假。

       而随着这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日本汽车品牌虚伪的“工匠形象”彻底崩塌。

       结果自然是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逐步被用户放弃,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二三线品牌当然会早一步的被淘汰。所以广汽三菱虽然进行了辟谣,但还能走多远仍旧不好说。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天和汽车科学岛,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好了,关于“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日野汽车造假是真的吗”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